首页 > 最新动态 > 六部门发文推动文旅领域设备更新,利好超高清相关产业链
最新动态
六部门发文推动文旅领域设备更新,利好超高清相关产业链
2024-06-03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2年,面对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等多重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年工业生产总体稳定,新动能继续成长,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全新视野深化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质的跃升,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的独特优势更加突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正处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制造业总体上仍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工业基础能力、高端产品供给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根本在于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打造新优势,增强新动能。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作为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图为2023年2月24日,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小鹏汇天总部静态展示的飞行汽车旅航者X2。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每重大的科技革命都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化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带动以绿色、智能、融合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催生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产业新业态,促进要素及其组合不断优化,推动生产力迭代跃升。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差距可能被拉大的严峻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充分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迫切需要。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构、价值链重塑不断深化,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美国大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对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遏制打压持续加剧,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增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能够显著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好产业基础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确保推进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二、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创新、产业、转型、企业等多层面协同发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推进我国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
  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聚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新模式,一体推进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加快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创新平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引导更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络,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布局,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提升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着力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完善、用好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质增效,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打造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促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聚焦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化点成珠、串珠成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提升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基础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突破一批战略性标志性装备。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办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构建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格局。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老树发新芽、添活力,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推动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打造标志性产品,开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智能制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领先地位和竞争力,提升集成电路、关键软件、通信设备等发展水平,加快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融合创新。适度超前布局建设5G、数据中心、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装备等新能源制造产业。图为2024年5月15日,工人在锡林郭勒盟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作业。
  深入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工业发展方式创新。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落实工业领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改善工业用能结构,加快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统筹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循环链接和协同利用。加快构建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
  着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落实落细系列稳增长政策举措,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挥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发挥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带动作用,实施钢铁、石化、汽车等10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引导地方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落实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继续抓好制造业“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持续开展“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行动,推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智能家电等优质产品下乡,着力稳住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工业产品出口,巩固发展“新三样”,打造更多出口增长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是要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图为2024年2月29日,在哈电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压电机数字化装配车间,工作人员在查看数字化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企业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活跃的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企业。引导企业苦练内功,面向新质生产力锻造竞争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制造业头部企业,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政策引导,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创新发展生态。
  三、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产业治理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公平配置。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加强数据确权、交易、跨境传输等基础制度建设,规范数据采集、处理等行为,培育数据产业经营主体,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推动数据价值挖掘与创造,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更好发挥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引导作用,推进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抓好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落实,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和经营主体行为。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强化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推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科技、贸易、环保等政策协同,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升政策整体效能。推动优化财税支持政策。落实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要求,深化产融合作,扩大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引导和鼓励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法律制度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健全政府部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增强政策措施针对性有效性。
  加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人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活跃的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加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以锻造重点人才队伍为主攻方向,以实施重大人才项目计划为抓手,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热情与活力。依靠人才发展项目、依托项目培养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知识更新工程,组织开展卓越工程师薪火计划、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更多高技能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扩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全球创新要素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强化重点外资项目服务保障,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优势互补合作,持续推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建设,推动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来源:
中国电子企业协会

 http://www.ceea.org.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