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ENTERPRISE
2025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在政策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作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政策层面的精准发力到技术领域的多点突破,从行业运行的稳健增长到产业趋势的深刻变革,诸多关键事件共同塑造着行业的新格局,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电子信息头部企业创新发展引领行业生态建设
一、头部企业的创新生态:差异化战略驱动行业升级
电子信息行业的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研发 - 场景落地 - 生态协同” 的差异化战略,构建起多元创新生态。其战略抉择不仅关乎自身竞争力,更成为行业发展的 “微观锚点”—— 从芯片制造到终端生态,从技术开源到全球化布局,这些企业借助技术创新打通 “研发 - 生产 - 市场” 链条,推动行业从 “单点突破” 迈向 “系统协同” 升级,同时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技术、就业与市场支撑。
二、头部企业战略解析:从动作到价值的传导
(一)华为:开源生态构建技术话语权
华为以“盘古大模型开源” 为核心战略,打造 “技术共享 - 生态共生” 的发展模式。2025 年上半年,华为营收显著增长,芯片业务表现亮眼,展现出技术投入的市场回报。盘古大模型在工业、农业、科研等领域丰富创新应用和落地实践,并重磅发布盘古大模型5.5,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等5大基础模型全面升级,加速重塑千行万业。以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为基,引入观测数据打造多种气象大模型,结合深圳能源数据实现风电和光伏短期功率预测,提升气象及发电功率预测准确率,优化电网调控。
在智能手机市场,根据IDC 数据,2025 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 4.0%,降至 6900 万部,但华为出货量为 1250 万部,同比下降 3.4%,市场份额达到 18.1%,阔别四年多后重新夺回市场第一的位置。在其他智能终端领域,2025 年第一季度,Canalys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平板出货 870 万台,同比增长 19%,华为在该市场表现出色;Canalys 数据还显示,同期中国大陆 PC 出货量 890 万台,同比增长 12%,华为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此外,IDC 数据表明,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腕戴设备出货 4557 万台,同比增长 10.5%,华为在其中也有不俗表现。在高端机型方面,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 800 美元以上高端机型销量前20款手机中有8款来自华为,数量第一 ,凸显其品牌与技术实力。
开源方面,2024年5月华为就已经吸引超过 300 家生态伙伴加入,通过技术共享,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 AI 应用的门槛,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整体技术创新与发展。
(二)小米:生态协同下的业务突围
小米通过“手机 - 汽车 - 家居” 生态联动实现业务互补。2025 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小米集团多项指标取得单季度历史新高。手机 ×AIoT 的核心业务收入达 927 亿元,同比增长 22.8%。其中,手机业务收入 506 亿元,同比增长 8.9%,小米手机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为18.8%,同比增长4.7个百分点。;在全球市场,小米连续 19 个季度位居全球前三,连续 7 个季度同比增长,市占率达到 14.1%。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 323 亿元,同比暴增 58.7%,创历史新高,大家电业务收入更是翻倍增长。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收入达 186 亿元,小米 SU7 系列交付量稳健增长,单季交付 75,869 辆,截止 2025 年 5 月,累计交付已超过 25.8 万台,4 月交付超过 2.8 万台,小米集团全力扩充产能,冲刺 2025 年全年交付 35 万台的目标。
在IoT 生态中,平板业务出货量创历史新高,首次进入全球前三,可穿戴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56.5%,小米手表重回全球第一。大家电业务收入翻倍增长,空调出货量超 110 万台,同比增超 65%;冰箱出货量超 88 万台、同比提升超 65%;洗衣机出货量超 74 万台、同比增长超 100%。
小米互联网服务业务也持续健康增长,一季度收入达91 亿元,同比增长 12.8%。小米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7.19 亿,同比增长 9.2%,中国大陆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1.81 亿,同比增长 12.9%,均再创历史新高。在高端化战略上,小米进展显著,智能电动汽车领域,2 月发布的小米 SU7 Ultra,提前完成全年目标;5 月亮相的小米 YU7 将于 7 月正式上市。智能大家电方面,中央空调 Ultra 系列、双区洗衣机等高端产品备受市场欢迎,且小米家电工厂将于今年正式投产,推动智能大家电高端化加速深化。这种多领域协同的高端化进程,恰恰印证了“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远见。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研发投入 67 亿元,同比增长 30.1%,预计今年研发投入将达到 300 亿元,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小米研发人员总数扩至 21,731 人,创历史新高,并在全球获得超过 4.3 万件专利,在芯片领域持续深耕底层核心技术,自研玄戒芯片取得重大突破。
(三)中芯国际:芯片制造的“自主化” 攻坚
中芯国际以“工艺提升 + 产能保障” 支撑芯片自主可控。2025 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营业收入 163.01 亿元,同比增长 2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3.56 亿元,同比增长 166.5% 。产能利用率为 89.6%,上年同期为 80.8%,共销售折合 8 英寸标准逻辑晶圆 229.2153 万片。按晶圆尺寸分类,12 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为 78.1%,8 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为 21.9%。从应用分类来看,智能手机、电脑与平板、消费电子、互联与可穿戴、工业与汽车收入占比分别为 24.2%、17.3%、40.6%、8.3%、9.6%,其中工业与汽车收入占比提升显著,主要得益于公司主要客户在汽车领域取得的进展以及公司过去几年对汽车电子平台的重点投入与布局,车规产品出货量稳步提升。从各地区的营收贡献占比来看,一季度,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为 84.3%,美国市场的占比增长至 12.6%,欧亚市场占比为 3.1% 。
在技术研发上,2024 - 2025 年持续投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维持在较高水平,聚焦 “7nm工艺优化” 与 “第三代半导体制造”。在产能方面,深圳、京城等晶圆厂扩产项目稳步推进,新增产能逐步释放,预计2026年总产能将突破100万片/月。在设备国产化方面,90nm生产线设备国产化率已超80%,上海微电子研发的28nm DUV光刻机已通过验证并进入量产阶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可实现14nm光刻机交付。
(四)京东方:全业务发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
显示面板是信息交互核心窗口,京东方凭借战略布局、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迈向全球领跑。
“屏之物联” 战略构建 “1+4+N + 生态链” 架构,成功构建多元化业务版图。2025 年一季度营收 505.99 亿元,同比增 10.27%;归母净利润 16.14 亿元,同比增 64.06%;扣非净利润 13.52 亿元,同比增 126.56%。显示业务持续领跑,据 Omdia 数据,平板、笔记本等主流领域出货量全球第一。LCD 业务增长显著,推出 ADS Pro 技术极黑广角类纸屏,首发于创维 A5F Pro;与京东联合推动百吋电视普及。柔性显示深耕折叠屏高端市场,布局车载等应用,提升 AMOLED 竞争力。物联网创新业务在标牌、电子价签等多领域出货量第一(迪显数据);推出空中交互一体机等产品,赋能智慧办公等多场景。传感业务表现突出,FPXD 医疗影像营收增 39%,智慧视窗增 40%,控制传感器增 30%;光幕技术入选 “云帆行动” 出海案例;多项业务达成重点客户合作。MLED 业务中,Mini LED 背光营收增 215%;直显领域打造海外 COB 显示屏,为国内多地定制方案;珠海晶芯 COB 产线量产,提升供应能力。智慧医工方面,与顶尖医院共建两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NK 免疫细胞治疗膀胱癌研究完成多例给药;多家医院推出特色医疗服务。“第 N 曲线” 布局发力:车载发布 “HERO” 计划;数字文旅打造故宫数字展等项目;超高清技术赋能机场、轻轨升级;京东方能源在新三板挂牌。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5 年一季度研发费用为30.14亿元,上年同期为27.26亿元。有助于公司保持技术竞争力,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五)TCL:显示技术的 “高端化” 引领
TCL 依靠 Mini LED 技术带动显示产业升级。根据2025 年上半年全球 TV 销量数据,TCL全球电视出货量达到 1346 万台,同比增长 7.6%,出货量排名稳居全球前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于 Mini LED 电视的全球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 176.1%,并位居全球首位。2025年上半年,其产品结构优化呈现出鲜明的"大尺寸、高价值"特征:65吋及以上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29.7%,占比提升4.8个百分点至28.4%;75吋及以上同比增幅同样达29.7%,占比提升2.4个百分点至14.2%;全球出货平均尺寸同比增加1.5吋至53.4吋。这种结构性升级在不同区域市场呈现出差异化的爆发力,彰显了TCL全球化布局的深度与广度。
TCL“第四代液晶电视”Q10L 系列实现了行业首创的极景?无黑边设计。通过天工架构和 22 项专利技术,包括 0.1 纳米级加工精度和千万级气相沉积工艺,TCL 将传统黑矩阵宽度缩减 97%,配合航空铝镁合金边框和纳米炭黑材料,实现了近乎 100% 的屏幕占有率。通过液晶分子蝶翼仿生排列,原生对比度提升至 7000: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结合 0.5% 低反射膜和 178° 广视角优化,即使在复杂光线环境下,屏幕也能保持清晰纯净。万象分区技术打破了传统“分区数量决定画质”的误区,结合超动态光影仿生算法和双向 23bit 瞬态响应,使单区控光效能提升数倍。融入了量子点 Pro 2025 技术,提升色域覆盖至 98% DCI-P3,色彩纯度提高 20%,并具备 10 万小时无衰减特性。
(六)海尔智家:全球化与跨界协同的“平衡术”
海尔智家通过“并购整合 + 工业互联网” 拓展全球市场。自并购 KLIMA KFT 后,欧洲暖通业务通过技术适配与渠道复用,将国内热泵技术移植到欧洲产品。海尔智家欧洲暖通业务不仅业绩增速行业最快,还在西班牙、意大利、波兰等多个区域取得了主流市场地位实现引领。此次收购KLIMA KFT,意味着海尔智家将利用其渠道优势,进一步强化在当地市场的领先地位。
AI时代,智慧家庭对“万物互联”的要求日渐提升,3月20日,以“共建智慧家 共创新未来”为主题的海尔智家OpenHarmony智慧家庭操作系统联合启动会正式召开。该操作系统基于开源鸿蒙而打造,充分融合了OpenHarmony的统一互联能力,以及星闪技术的感知与通信优势,通过软件与硬件的深度结合,为智慧家庭带来跨品牌、跨领域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升级了用户极速流畅的智慧交互体验。海尔智家率先行业迈入“AI高度自主智能”的全新阶段,对智慧家庭的互联互通、人机交互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头部企业发展引领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
(一)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加速成为必然。华为以盘古大模型开源为核心,构建“技术共享 - 生态共生” 模式,实现了技术在多领域的场景落地,其 “软硬协同” 的思路打通了技术与应用的壁垒;小米通过 “手机 - 汽车 - 家居” 的生态联动,让不同智能终端和场景实现互联,“生态互联” 模式展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这些头部企业的探索表明,行业已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技术的比拼,企业需从 “单一产品研发” 向 “跨领域技术整合” 转型,才能满足市场对综合性解决方案的需求,这种技术融合的趋势将成为行业主流。
全球化与本土化并重成为关键策略。中芯国际一方面保障国内芯片制造的产能和工艺提升,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达 84.3%,同时美国市场占比增长至 12.6%,通过 “本土产能 + 国际技术合作” 平衡全球市场;海尔智家并购 KLIMA KFT 后,将国内热泵技术移植到欧洲,结合当地渠道优势,在多个欧洲区域取得主流市场地位,其 “并购 + 本地运营” 的方式成效显著。这说明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全球资源配置与区域市场深耕是企业破局的关键。
绿色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京东方提出运营碳中和目标,制定了绿色管理等六大行动构建绿色闭环,绿色产品如16 英寸笔记本低碳模组降碳 50%,其 18 家工厂获评 “国家级绿色工厂”(含 2 家 “零碳工厂”);TCL 的显示技术在提升画质的同时,注重节能设计,其产品符合绿色发展需求。这些实践显示,绿色技术正从过去的 “成本项” 转变为 “国际市场竞争力项” 与 “准入门槛”,企业必须重视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二)行业生态与示范价值
头部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进步,构建起良好的行业生态,同时也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华为开源大模型,为中小企业提供了AI 技术基础,降低其应用门槛;中芯国际的代工服务支撑了初创芯片企业的发展,形成 “头部引领 + 中小协同” 的产业格局。它们的高端产品,如华为通信设备、京东方显示面板等,推动中国电子信息出口 “高端智造” 占比,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子信息产品 “低端组装” 的旧有形象。
对行业内其他企业而言,头部企业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如中芯国际在芯片制造工艺上不断突破;如小米构建“人车家全生态”以场景落地为导向;如京东以技术创新筑根基,以生态协同扩边界;如海尔智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持续投入,同时兼顾短期盈利与长期布局。如此方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来源:中电企协信息中心
往期回顾
01 |
02 |
03 |
04 |
欢迎投稿
本协会公众号目前开设会员资讯栏目,欢迎各会员单位积极投稿,稿件请以word文档和照片素材,宣传展示品牌特色、价值理念、服务内容、近期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重大技术突破和行业荣誉、重大活动、公益项目、优秀案例、成功经验等展现会员特色和影响力的内容等;发送至协会邮箱,审核后将排期推送。期待您的来稿! 邮箱:zy@ceea.org.cn